【國際夢工場 🎬🇬🇧🇺🇸】 《Downton Abbey》的國際關係(二)美國其實也從英國傳統受惠 (Patreon)
Content
《Downton Abbey》雖然以英國貴族家庭為主軸,卻安排了美國親家強勢加入這個家庭,代表現代價值觀怎樣衝擊傳統。然而劇中的訊息是兩者並非絕對對立,反而是水乳交融的。
現在讓我們再看看在劇集裏裏外外,美國人從英國傳統身上又得到甚麼。
莎莉麥蓮飾演的暴發美國寡婦雖然口口聲聲說不屑英國人那種對地位、儀式的堅持,但口裡說不,行動卻很誠實:正是她當年飄洋過海,帶女兒到英國上流社會碰運氣「兜售」,才會讓這位「Dollar Princess」嫁到頻臨破產的伯爵之家。她這樣做,正是因為美國暴發戶的身份就算在本國,也沒有得到無可爭議的尊重、和相應的社會地位,所以才需要利用老牌英帝國的傳統「漂白」,才可以讓這家人名正言順擠身上流社會。有英國聯繫之前,莎莉麥蓮的角色其實在美國受盡白眼。
後來她的兒子捲入歷史上真有其事的「茶壺山醜聞」,也是暴發戶國家 / 民族 / 企業面對的典型災難。話說一戰之後,美國政府的內政部長廉價將海軍控制的油礦批給美國石油企業營運,然而最終被證實收受賄賂,也就是以權謀私、賤賣國家資產,引起軒然大波,當時的總統哈定因此被歷史學家普遍評為歷史上評分最低的美國總統。在《Downton Abbey》,面對刑責的美國親家居然要求身為英國伯爵的女婿專程走到美國國會出席聽證會,為兒子當品格證人,認為這會有所幫助,最終似乎也發揮了效用,可見傳統的 credibility 在新世界依然不能低估。
如果缺乏了這種源自大英帝國和歐洲大陸傳統、道德、規範的加持,美國暴發戶可以像今日的中國暴發戶一樣,被看成「窮得只剩下錢」,就永遠不能邁向權力核心的內圍。典型例子是埃及富商法耶茲,一生千方百計要打入英國貴族上流圈子,包括讓兒子以「美男計」成為戴安娜王妃離婚後的短暫男友,但由於找不到有份量的推薦人和 reference,卻始終被王室視為一個不堪入目的小丑。
現在正在拍攝中的《Downton Abbey》第三部電影,相信時代背景會進入1930年代,那時候的頭等國際大事,自然是全球經濟大蕭條。這場大蕭條源自1929年的華爾街股災,然後也波及英國,不過英國的經濟泡沫規模不及美國,雖然也造成數百萬人失業、福利社會進一步發展,但相對於美國本土,影響已經相對較少。根據劇情,相信伯爵夫人的美國弟弟作為金融投機者,肯定會在大蕭條中受到巨大打擊,而電影卡士已經交代了這位演員會參與演出。英國是全球第一批大蕭條後放棄金本位制的國家,美國過了兩年才跟隨,這次卻是英國人的危機應變,啟發了美國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連重視傳統的英國也敢大刀闊斧改革,美國還有甚麼害怕?
《Downton Abbey》是長篇連續劇,任何角色要消失(通常是演員因為種種原因要退出),最方便的交代方法就是「要到美國」:結婚、工作、soul searching、逃避、甚麼都好。在現實世界,美國正是為英國人提供了重過人生、但又文化熟悉的平行時空;其實英國和大英帝國殖民地(如香港)對美國人而言,failed in New York、try London / Hong Kong,又何嘗不是一樣?
正是這種競爭中有合作、互為補充的微妙關係,將英美兩國構成最緊密的盟友,也令傳統和現實最終無縫交接,不會偏向其中一邊倒的過猶不及。
▶️ 《被發明的傳統》:英國王室的大部份禮儀,居然都是近代才發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FveiYX9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