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Downton Abbey》雖然以英國貴族家庭為主軸,卻安排了美國親家強勢加入這個家庭,代表現代價值觀怎樣衝擊傳統。然而劇中的訊息是兩者並非絕對對立,反而是水乳交融的。

現在讓我們再看看在劇集裏裏外外,美國人從英國傳統身上又得到甚麼。

莎莉麥蓮飾演的暴發美國寡婦雖然口口聲聲說不屑英國人那種對地位、儀式的堅持,但口裡說不,行動卻很誠實:正是她當年飄洋過海,帶女兒到英國上流社會碰運氣「兜售」,才會讓這位「Dollar Princess」嫁到頻臨破產的伯爵之家。她這樣做,正是因為美國暴發戶的身份就算在本國,也沒有得到無可爭議的尊重、和相應的社會地位,所以才需要利用老牌英帝國的傳統「漂白」,才可以讓這家人名正言順擠身上流社會。有英國聯繫之前,莎莉麥蓮的角色其實在美國受盡白眼。

後來她的兒子捲入歷史上真有其事的「茶壺山醜聞」,也是暴發戶國家 / 民族 / 企業面對的典型災難。話說一戰之後,美國政府的內政部長廉價將海軍控制的油礦批給美國石油企業營運,然而最終被證實收受賄賂,也就是以權謀私、賤賣國家資產,引起軒然大波,當時的總統哈定因此被歷史學家普遍評為歷史上評分最低的美國總統。在《Downton Abbey》,面對刑責的美國親家居然要求身為英國伯爵的女婿專程走到美國國會出席聽證會,為兒子當品格證人,認為這會有所幫助,最終似乎也發揮了效用,可見傳統的 credibility 在新世界依然不能低估。

如果缺乏了這種源自大英帝國和歐洲大陸傳統、道德、規範的加持,美國暴發戶可以像今日的中國暴發戶一樣,被看成「窮得只剩下錢」,就永遠不能邁向權力核心的內圍。典型例子是埃及富商法耶茲,一生千方百計要打入英國貴族上流圈子,包括讓兒子以「美男計」成為戴安娜王妃離婚後的短暫男友,但由於找不到有份量的推薦人和 reference,卻始終被王室視為一個不堪入目的小丑。

現在正在拍攝中的《Downton Abbey》第三部電影,相信時代背景會進入1930年代,那時候的頭等國際大事,自然是全球經濟大蕭條。這場大蕭條源自1929年的華爾街股災,然後也波及英國,不過英國的經濟泡沫規模不及美國,雖然也造成數百萬人失業、福利社會進一步發展,但相對於美國本土,影響已經相對較少。根據劇情,相信伯爵夫人的美國弟弟作為金融投機者,肯定會在大蕭條中受到巨大打擊,而電影卡士已經交代了這位演員會參與演出。英國是全球第一批大蕭條後放棄金本位制的國家,美國過了兩年才跟隨,這次卻是英國人的危機應變,啟發了美國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連重視傳統的英國也敢大刀闊斧改革,美國還有甚麼害怕?

《Downton Abbey》是長篇連續劇,任何角色要消失(通常是演員因為種種原因要退出),最方便的交代方法就是「要到美國」:結婚、工作、soul searching、逃避、甚麼都好。在現實世界,美國正是為英國人提供了重過人生、但又文化熟悉的平行時空;其實英國和大英帝國殖民地(如香港)對美國人而言,failed in New York、try London / Hong Kong,又何嘗不是一樣?

正是這種競爭中有合作、互為補充的微妙關係,將英美兩國構成最緊密的盟友,也令傳統和現實最終無縫交接,不會偏向其中一邊倒的過猶不及。

▶️ 《被發明的傳統》:英國王室的大部份禮儀,居然都是近代才發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FveiYX9zY

Files

Comments

Martin Leigh

在這部電視劇的世界,貴族和傳統的力量很強大和神奇。 例如女廚師Mrs Patmore的姪子在一戰戰場失踪,後來被認定死了,伯爵便立了一個紀念碑,令女廚師受寵若驚,恍惚自己的草根身份和貴族拉近了。 例如三小姐Sybil有個草根、左翼、反傳統的愛爾蘭司機男友,伯爵一家最後竟然可以大方接受這名窮女婿加入,再後來Sybil死了,司機男友為了方便照顧女兒,只得跟伯爵一家生活,在傳統貴族家庭的薰陶下也慢慢變得沒那麼左,即使後來遇上左傾女教師也無法重燃昔日激情。 在平行時空,假如Sybil沒死也沒有懷孕,她能否發展成類似Nancy Cunard這種左傾富二代女作家?Julian Fellowes應該不希望營造窮與富的強烈對立面,也不希望伯爵一家有個放棄傳統、放棄家庭的後代,哪怕這樣會浪費一個具潛力和可塑性的角色,但對傳統貴族來說,這類角色實在太「政治不正確」。 管家Carson也很有趣,明明自己也是草根,卻極力維護傳統,同時亦要其他僕人下屬跟從。劇中沒有出現草根被剝削的情節,管家亦長期被伯爵一家信任和尊重,尤其時常和伯爵單獨對話,然而是什麼驅使一個草根人對貴族階級忠心耿耿?是愛還是責任?我認為可以和Tarantino《Django Unchained》中的黑奴管家平行閱讀。 此劇亦非常美化女性和女性主義,二小姐Edith有過幾次失戀,最後和報業老闆有染、未婚懷孕,雖然老闆死後Edith繼承了一筆豐厚遺產,但重視傳統的祖母Violet等人仍大方接受,只是要保守秘密。不知道這種劇情是否有現實的reference作參考。 伯爵一家有位遠親Lady Rose,曾經和黑人爵士樂演出者有過短暫浪漫戀情,後來家族確定要其下嫁有貴族銜頭的猶太銀行家,大小姐Lady Mary於是便單獨去找黑人講數,黑人亦很識趣地退場,Lady Rose在當中卻完全沒有角色,劇情亦沒有交代太多她自己的個人意願。不過編劇還是對黑人表現了一絲「尊重」,第一次見面時管家Carson就對黑人說過,在大英帝國的勢力範圍,所有人(包括黑人)都是自由人。 維多利亞女王晩年有個印度寵僕,兩人有不少書信來往,女王死後皇室一家不但要趕走寵僕,而且還搶去寵僕和女王的書信銷毀,可見貴族再開明寬容,畢竟還是有自己要堅持的一套。

堅離地書院 College

可以和中國傳統大家族的管家、家僕比較,有些大地主很刻薄,有些則當作自己的延伸家人看待,結果1949年後被一刀切全部批鬥。英國沒有走這一步,讓貴族慢慢自然淡出,部份又懂得改用其他方式維持影響力,相較下始終優勝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