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書介:經典復刻】 「廣東土共」古大存被「反地方主義」整肅的啟示(下) (Patreon)
Content
繼續談第一代廣東「土共」古大存的故事。
在昨天談及的一籃子理據下,毛澤東親自拍板批判古大存在廣東的所謂「地方主義」,連古大存的後台、十大元帥之一的廣東人葉劍英也要被逼自我檢討。之後中央改派陶鑄、趙紫陽到廣東擔任新領導。
陶鑄(1908-1969)是湖南人,1926年進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國共內戰時長期在東北戰場,和林彪關係密切,中共建國後擔任「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政治部主任」。由於獲得毛澤東信任,他先後被派到廣西、廣東處理兩地所謂「地方主義」問題,1955年任廣東省委書記,1965年升任國家副總理,進入中央決策層,文革期間的1966年8月更晉升政治局常委,一度成為全國第四號人物。他初時熱烈支持紅衛兵運動,但掌握實權後嘗試控制激進運動發展,1967年1月就被打倒,這都是後話了。
陶鑄到任廣東後,就立刻雷厲風行搞「真正的土改」,扶植「新群眾領袖」,和「廣東舊土共」鬧得很不愉快。這樣的「鬥爭」,結果完全可以預料:古大存最終被當作「廣東地方主義」領袖,被扣上「馮伯駒古大存反黨聯盟」的罪名,被徹底打倒。
「反地方主義」自然不是廣東獨有,在其他共黨統治的國家、地方,因為其先天的中央集權性質,一直是永恆的議題。過程中,被開刀的往往是紮根本地的資深土共,因為他們在資深黨員當中有影響力,但相對於外來者和新貴,大多屬於傳統精英階層,確實和「前朝餘孽」關係較好,往往會從他們的「本土經驗主義」,去判斷「上方新政策」能否順利落實。
問題是,在最高層眼中,一個地方的政策能否順利落實,卻不應「見樹不見林」、拘泥於一時三刻的反彈,因為「新政」本來就是為了改造一個地方的精英階層、協助「群眾」產生「新領袖」(也就是表現「進步」的群眾領袖,加上一些原來的次級精英)改造社會。假如一地的主流精英不分左中右集體反彈,正正說明了這個地方存在凌駕階級的「地方主義」問題。
「反地方主義」假如是一個適用於中外共黨的框架,那又有甚麼一般性結局?
不少傳統精英、「愛國人士」相信,一時三刻的過激政策終會修正,不要過份緊張,正如古大存最終也被完全平反,陶鑄遺孀公開承認當年「是不對的」,代亡夫向古大存家屬「表示歉意」。不少激進人士,則深信地方主義始終是政權的隱憂,「寧左勿右」,必須時刻保持警惕。
撇除怎樣看中共政權這一點,他們都是對的,也都是錯的。
其實很簡單:對中央政府而言,一方面,打擊和前朝政權有千絲萬縷關係的地方舊精英(包括「土共」)、扶植新精英,是鞏固政權的必要途徑。但另一方面,任何中央政府也深明地方勢力不可能連根拔起,即使拔了,新貴也早晚變成「新地方主義」,因此對那些長期忠誠、道德相對單純的舊土共,又會在他們元氣大傷後拿回來「回復名譽」、放到位高權不重之處,以保持平衡。
那時候,他們的「地方主義」,就變回「愛地方愛國家」,個別民憤特大的過激人士,則被拿來開刀撫慰人心,直到下一波循環出現,週而復始。
這些都是歷史,在蘇聯的例子更多。至於「新香港」,你懂的。
*改編自沈旭暉《信報財經新聞》文章
▶️ 協商特首與改土歸流:俄羅斯案例對「新香港」的啟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seeFKxw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