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讀書報告🇭🇰】周永新教授的《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 (Patreon)
Content
【按:這是Patreon新欄目,關於不屬於即時性的讀書筆記,設定為「堅離地城」Tier,希望大家多作知識交流】
近來不斷思考「甚麼是香港」、「甚麼是香港人」這兩個問題。不只是定義上的,更是功能上的:作為一個香港人,和其他人相比,有甚麼優勢?香港這麼富有,靠的是甚麼?
每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被林鄭用作condom的社福學者周永新教授這本書,也是一家之言。從他的論述,有幾點值得注意,並令我有以下思考:
1. 香港人昔日缺乏長遠規劃,源自難民心態,而渡過了六七暴動,才開始拋開難民身份,想到長治久安。但上一代的難民出身,已經投射了期望在新一代身上,例如以薪高糧準的公務員為超級荀工,這是林鄭月娥由理想青年變成僵化官僚的結構性背景。
2. 過去一年,以功利務實著稱的香港人,同時顯示了非常無私、充滿人情味的一面。周永新認為,這是一體兩面,上一代香港人功利務實之餘,基於大中華情結,對家人、同鄉也非常照顧,由於對政府缺乏信任,相信同鄉互助網,是落難時的最後憑藉。似乎現在的「香港命運共同體」已經取代了昔日的傳統家庭觀,但那份「人情味」,結構上,同樣來自對政府的不信任。
3. 與此同時,香港新一代的個人主義遠超上一代,家庭觀念薄弱,同時對「共同體」卻又願意付出。這是很值得研究的paradox。
4. 周永新認為民主、人權、法治等香港核心價值已經被alienated,追求這些價值的過程已經被異化。這一點我基本上並不同意,但也明白對不少上一代而言,確實有這種感覺。
5. 周永新香港人的法治概念從未真正成熟,只是因為小政府、大市場,「被逼出來」。但現在換了一個事事要管的大政府,邏輯上,法治觀念是否反而會更薄弱?
6. 金耀基的「行政吸納政治」,根據周永新的觀察,需要一定程度的輿論監控、導向,才會成功,令每人都自以為貢獻了一些、影響了大局,而其實基本上沒有。這似乎也是目前政府希望走回的方向,問題是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這方程式。
看看大家有沒有其他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