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不經不覺,巨星張國榮已離世17年,好些朋友不時慨嘆天妒英才、世事無常,同時也會佩服日本歌迷紀念偶像從不間斷。那些年,港日頻繁互動曾是數代人的共同回憶,例如在八十年代大量翻唱歌中最為繪炙人口,奠定張國榮樂壇地位的《Monica》,也令日本搖滾偶像吉川晃司一曲成名。對張國榮眾多歌迷和朋友而言,另一翻唱歌《共同渡過》則更有意義,教人懷緬昔日港日文化界惺惺相惜、百花齊放的光景,也符合此時此刻亞洲人民的情懷。

《共同渡過》的原曲為《花》,出自同在亞洲享負盛名的音樂人谷村新司,並由填詞界健筆林振強譜上粵語歌詞。這種「二次創作」今日所以親切,可追溯香港粵語流行曲的變遷。七十年代中期,粵語流行曲正值蓬勃,卻面臨作曲人才短缺、需求周期縮短問題。為應付龐大需要,業界開始向鄰近地區取經,其中台灣改編日曲的成功案例最受行內推崇。

現在看來,這確實有先見之明。隨著國粹熱潮在本地漸息,青少年較少反日包袱,對經濟發達、科技日新月異的日本更是充滿想像,其流行文化也順理成章成為新潮象徵。在商業角度,改編作品對跨國唱片集團有協同作用,同時因為選擇豐富,有利獨立唱片公司在市場試溫。自大量日曲粵詞作品面世,本港唱片業亦蕭規曹隨,以華麗形象包裝青春偶像。

本來純商業的考慮,意外地令香港歌手在日本大放異彩。以張國榮為例,就曾先後在兩屆東京音樂節擔任參賽者和嘉賓。那是當其時日本展現文化軟實力的年度盛會,每年例必派出澤田研二、山口百惠等「國寶級」歌手,與世界各地知名代表同台,可謂十分重視。

從網上片段回顧,張國榮接連以廣東話和日文唱出數首改編作後,與台上包括谷村新司等歌手,同唱《花》為八九東京音樂節作結,場面近乎傳奇。有說張國榮為此表演特意練習日文,或許是出於詞中「沒甚麼可給你/但求憑這闕歌」的善意。雖然曲底相同,但改編歌並不足以解釋張國榮為何大受愛戴。共鳴的底蘊,似乎是他的友善形象和專業態度,與日本敬業精神尤其契合。

九十年代初泡沫爆破後,日本經濟迎來「失落的十年」,過去輝煌也就湮沒無聞。此時張國榮已憑電影《霸王別姬》榮升國際巨星,卻沒有放棄日本市場,復出後數年間共舉辦近二十場演唱會。歌迷再一次聽到「謝謝你風雨內/都不退/願陪著我」,懷念之餘,也是互勉。悲劇發生後,谷村新司在上海活動紀念環節再度演繹《花》時,難掩一臉傷痛。相信日本歌手和歌迷都希望,「若我可再會活多一次/都盼再可以在路途重逢著你」。

對於兩地,這種跨越國界、打破隔閡的感情,實乃可一不可再,對曾經緊密的港日關係、曾經輝煌的香港國際地位,又何嘗不是?

Now.com

Comments

Stanley Cheng

如果此篇是近期的文章,教授會否考慮把十三年改為十七年呢?

Betty PUN

此情不再😔

Chris Lam

實在相當懷念當時的國際文化交流,跟現在往所謂跟內地交流相比,不是去甚麼地方跟甚麼人的問題,而是品味,質素,class的分別,慘不忍睹。

Elaine Yip

香港在很多方面已不可能回覆原貌的了

Norman Lecter

教授應該是筆誤吧?哥哥走了十七年了。

g_dot_helen

唉,如果佢仲健在,都好難估佢係藍定黃。好彩 ( still so fking sad) 依家佢係 legend, miss him m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