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貨幣金融向來是國際關係的重要戰場,也是貿易戰的致命武器,假如應用得當,足以瓦解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近代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1985年美日簽訂廣場協議,令日本經濟從繁盛走向凋零。

其實百多年前的晚清政權,在列強侵略之際,也經歷了一場大規模貨幣戰爭,最終帝國崩潰,與其說是民主、自由等思潮的影響,倒不如說是貨幣戰爭的結果。中國經濟學者徐瑾的著作《白銀帝國》、李隆生的《清代的對外貿易》等,對白銀如何成為主流貨幣、如何帶動中國經濟成長,又如何在晚清成為衰弱的重要原因,有相當詳細的敘述。

16世紀前,中國一直以銅作為通用貨幣的來源,直到明代以降,銅礦產量停頓,歐洲人航海通商帶來的白銀,正好填補這空缺,自此銀成為中國的主要貨幣,與銅錢並用,是為「銀銅制」。歐洲諸國早年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大量購買茶葉、絲綢、瓷器等商品,中西貿易長期呈現順差,造成中國的白銀黃金時代。在18世紀短短一百年間,歐洲輸入中國白銀足足四十八噸,相當於兩千兩百萬銀圓。

直到1790年起,這趨勢才開始逆轉:主流政治正確論述,自然歸因於英國東印度公司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抽走大量白銀,這自然是事實的一部份;但其實更結構性的原因,在於歐洲工業革命後,有了大量製造紡織品的能力,中國絲綢不再佔有優勢,而且英國的印度殖民地亦成功栽培出阿薩姆紅茶,茶葉市場也不再由中國獨佔。結果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不斷縮小,最終變成嚴重逆差。

出現貿易逆差之餘,美洲銀礦產地在此時陷入枯竭,民族主義興起後的歐洲對白銀的需求則不斷上升,結果中國的銀元頓失來源,進一步加劇了危機。清初貨幣承襲前朝,使用銀銅雙位制,比價為1:1000,但到了清代中葉,白銀外流量達總供給量的18%,造成「銀荒」,銀銅比價變成1:1600。由於一般人民平時所得以銅錢計算,繳稅時則必須折換白銀,「銀貴銅賤」,加上連年戰敗,令人民的稅務負擔變得更沉重。但對政府而言,實際收入卻沒有增加,甚至因為多人繳不出欠稅,反而令政府財力繼續衰退,再加上戰敗賠款,國力自然雪上加霜。

自強運動,反而錯失金融現代化的良機

中國貨幣銀貴銅賤的狀況,在1860年後一度紓緩,社會經濟也開始復甦,太平天國則告覆亡,是為「同治中興」。這一小波經濟榮景,也與國際關係息息相關:19世紀中葉開始,歐洲諸國以英、德為首,紛紛脫離銀本位貨幣制度,改用金本位,故大量拋售白銀,中國身為白銀使用大國,才忽然受惠。到了19世紀末,中國的銀銅比價在1:1200上下小幅波動,雖然仍是銀貴銅賤,但相比數十年前,價格已趨穩定。

可惜清廷利用這小陽春進行的自強運動,並未能觸及國際政治經濟的根本操作,即使是思想開明的改革派,也沒有意識到貨幣、金融對國家的重要性。晚清確實大費周章興辦鐵路、搞國防、造輪船、設學校,用今天的說法,就是搞基礎建設,卻沒有辦出一家現代化的中央銀行,國家貨幣經濟仍受制於人,海關關稅也不得不由英國人赫德把持。

相較下,日本明治維新在伊藤博文力推下,大力建立國家銀行體系,1882年就創立了中央銀行,以確保日本金融的自主性,甲午戰爭後又利用賠款作預備金,迅速成功轉型到金本位制度,在當時情況,可說是與國際接軌。

更甚的是,中國的銀本位制度,也被列強鑽空子進一步顛覆。當時中國通常以秤重的方式計算價錢,交易起來很麻煩,而外國銀元則品質穩定,每個硬幣的重量一致,交易起來方便,且信用良好。久而久之,中國人都喜歡用外幣買賣,最流行的有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還有後來居上的日本「龍洋」等。一枚銀元原本約等值0.7兩銀子,但由於外幣受歡迎,很快水漲船高,後來一枚外幣竟可兌換0.8兩銀子以上。一些洋人見其利所在,開始大量收購中國銀兩,鎔鑄成銀元,再帶回中國銷售,以此套利,甚至偷工減料摻入劣質金屬,造成中國金融制度的混亂,而又不能直接由清廷掌控。

貨幣市場遭外幣佔據,除了令清廷顏面盡失,也觸及根本體制危機。早在鴉片戰爭前,林則徐已提出自鑄銀元,但未被採納,直到1898年,張之洞才獲朝廷首肯,向外幣「宣戰」。他向英國購買整套鑄幣機器,開始在廣州自鑄銀元,其他各省也紛紛效法,終於打破了外國銀元壟斷的局面。1901年,慈禧頒布新政,決定從新購買現代船艦、編練新式陸軍,各地為了支付各種費用,又自行鑄造銅幣。問題是缺乏經濟概念的大臣,不斷濫造貨幣,結果卻引發了嚴重通膨,不到數年時間,銀銅價格比又重新突破1:1400。

辛亥革命前夕的1910年,中國銅銀比價格已到達1:1700的歷史高點,經濟又倒退到三十年前。上海股市終於承受不住通脹壓力,發生毀滅性股災,中國估計損失高達4000-4500萬兩,儼然是壓垮清廷的最後一根稻草。翌年清政府為了償還債務,才不得不用強硬手段,將商辦鐵路收歸國有,以路權作為抵押,向西方國家借款,卻引發眾怒,發生「保路運動」,終於引發了辛亥革命,令後期改革其實也算有心有力的晚清壽終正寢。

其實,1901-1911年的晚清新政,基本上完成了絕大部份百日維新的主張,慈禧的態度並不頑固,地方大員也不是不能幹,沒能擋住歷史巨輪的關鍵,似乎還是在於對現代國際經濟的不認識,令人唏噓。

小詞典:中國銀本位制度的終結

民國成立後,中國建立銀行制度,但仍未脫離銀本位。直到1934年6月,美國頒布《購銀法案》,大量收購白銀,令中國白銀再度外流,貨幣緊縮,對脆弱的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打擊,工廠倒閉,銀行停業,連部分在美華商也無法倖免,紛紛破產。同年10月,國民政府被迫放棄銀本位,推出與英鎊、美元掛勾的法幣,才正式終結數百年歷史的銀本位制度。

信報財經新聞

Comments

Chocobean

一路都係以為鴉片戰爭,然後慈禧胡亂花費,國家先會倒台。 『在於歐洲工業革命後,有了大量製造紡織品的能力,中國絲綢不再佔有優勢,而且英國的印度殖民地亦成功栽培出阿薩姆紅茶,茶葉市場也不再由中國獨佔』--又係喎。依家中國依然係世界工廠,有新嘅絲綢茶葉,但相信都一樣唔會永恆。中國始終嘅優勢都仲係停留喺『人多』,市場大,呢個階段。疫苗唔掂,螞蟻金融又唔掂,絕大部分人民生活一樣無改善,有知識嘅新一代一樣係以舞弊7出國際,研究科學一事無成。

Jacky Fung

好詳細,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