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進階:理論篇】大陸攻台「超限戰」外傳:一秒決勝的「雲端化戰場」 (Patreon)
Content
美國油管網絡被hack、台灣大停電、中國戰狼疫苗外交,這都是戰爭。那未來戰爭會用甚麼面貌呈現?中國大陸要是攻打台灣,除了靠解放軍,還可以怎樣?
二十年前,中國解放軍將領喬良、王湘穗推出《超限戰》一書,前瞻未來戰爭的種種可能,雖然部份內容被9/11事件核實,但總體而言,依然被看作過分超前。殊不知近年科技發展之快,已超越《超限戰》的預期,可能很快出現的雲端化戰爭,就足以顛覆目前對國防外交的基本認知。
雲端運算的概念在上世紀末已出現,不過還是蘋果大力推廣,才有今天規模。2011年,喬布斯在開發者大會推出 iCloud,可謂一個時代的誕生:畢竟蘋果從前的手機只是硬件,雲端卻是「the next big thing」,才是未來。近年雨後春筍的網絡服務,大都有雲端計算的性質,一切都儲存在「雲」,裝置即使是出廠空機狀態,也可以在瞬間下載回所有屬於自己的檔案、設定、聯絡人等。Google也致力於雲端科技,推出的「Google文件」(試算表、簡報等),就是將文件運算放在「雲」,一部空白的裝置只要上網,就可以連接「雲」得到服務,不用再費時安裝軟件。
網絡的出現,本來就是軍事產品;未來大國之間的軍事較量,自然也會雲端化,最終發展成兩個「雲電腦」之間的互相攻擊,多於決定於物理戰場。軍事走向雲端化、集成化,可追溯至無人戰爭這概念的興起:當俄羅斯研發了無人核潛艇,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就研究了稱為「海洋獵人」的無人潛艇隊,通過網絡連結,協同行動,進行追蹤和反制。它們就像民用無人車,背後都涉及大量雲端計算,包括路面情況、天氣情況、與行程相連接的道路擠塞情況等,依賴「雲」即時計算和回應。軍事強國的武裝力量越走向無人化,需要的雲端運算力越多,也越集成,因為軍事大數據越全面,越能運算出更好的對策。即使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奧巴馬,也對使用無人機攻擊毫不猶疑,可見大勢所趨。
軍事物聯網取代大砲巨艦
雲端運算的其中一個應用,包括漸見多人討論的物聯網。要將物件聯網,主要是通過成本越見低廉的感應器,它們可附在任何物件,向雲端提供物件的實時訊息,因此本來只在數字世界的網絡,可以向現實世界伸延。在城市的各種設施安裝感應器,由雲端運算和管理,就是「智慧城市」的概念。但物聯網的概念延伸到軍事,卻可以相當恐怖。
曾任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特別行動官的沙爾雷(Paul Scharre)早前出版了《無人之戰:自動武器和未來戰爭》一書,因為蓋茨特別推介而廣受觸目。沙爾雷透露,美軍已經在小型無人機、乃至士兵身上安裝感應器,雲端可以即時知道他們的狀態、位置、甚至彈藥耗用了多少。既然是這樣,還需要明刀明槍打仗嗎?因此沙爾雷認為,新時代的軍隊只需要為信息而戰,砲艦主義將急速式微。大艦巨砲是兩次大戰的軍事思想,當時各國相信,配備大口徑火炮的大型戰艦就是王道,用大火力的大艦取得制海權,戰爭就決定了勝負,日本「大和號」就是這種時代精神的忠實呈現。後來航空母艦興起,大艦馬上成為靈活戰鬥機群的活靶,於是軍事也出現了範式轉移,大艦逐漸淡出歷史。到了現在,航空母艦仍然是後進國追求強軍夢的標竿。
然而航空母艦的戰鬥方式,也肯定會遇到更靈活的對手,而那個對手已經出現。例如雲端網絡控制的小型無人機群可以搭載火藥,成為刺殺政要、或進行自殺式襲擊的廉價選項。倫敦國王大學安全學院的專家Kenneth Payne曾提出一個假設:假如航空母艦要面對一萬部自殺式小型無人機,數量多和細小是一個難題,更大的難題是操控著無人機的雲端計算機,可以依據現場的戰況,實時調度這個無人機群的戰法,是一鼓作氣,還是分散進行游擊戰,都可以根據現場一萬個感應器提供的密集實時資訊,得到如身之使臂的靈活操控。
戰爭納米化:當「雲司令」取代「人司令」
與此同時,戰爭已經不再完全是關於火力、打擊準確度,或早已過時的軍人數量。一切最重要的還是訊息,而裝置也在「納米化」——變得更小。沙爾雷指出,一眾大國每年付出兩倍於自身軍費的訊息研究預算,即信息戰已經被視為國防的重中之重,所以他認為「真正的變化發生在軍隊之外。」
可以預期,各國的軍事系統會慢慢變成一個「雲電腦」,這個「雲電腦」統一收集軍隊、戰場、後勤、運輸、天氣、敵方等各種訊息,並即時向所有單位下達命令。不只是戰場上可能不再有活人,連「司令部」都可能不是一個活人。再好的司令官,還是無法24小時處理龐大資訊:野史說希特拉有嚴重失眠,在盟軍登陸諾曼第時碰巧熟睡,士官不敢打擾,於是錯失戰機。故事不一定是真實,但不論是無人武器還是「雲司令」,都能克服「人需要休息」的自然法則。集體輪班和負責的司令部是折衷辨法,但情報層層上呈的傳統作法,與「雲電腦」實時取得所有資訊,再加上龐大運算力掌握大局,優劣顯然易見。
既然雲端運算依賴通訊,太空衛星便是重點所在。美、俄、中等大國的太空活動,最主要當然不是為殖民宇宙鋪路,而是盡早佈局宇宙,確保自己知道如何保衛雲端,也磨練出打擊衛星的能力。早前中國發射導彈擊落自己的廢棄衛星,惹來美國下令NASA不能再跟中國進行太空合作,就是因為考慮到訊息戰於現在和將來的重要性。
至於干擾敵國的雲端運算,除了打擊衛星,最直接的當然是通過黑客。所謂戰爭,就是兩個統集了所有人力物力訊息力的「戰爭雲」,在互相攻擊以及防衛。所謂的戰敗,就是其中一方的運算能力被破壞,無法再控制物理世界的戰爭機器,分出勝負可能是一剎那的事情。這也許是一場新時代的數據冷戰:真正的戰爭發生在數據世界,雖然在現實世界,各國形式主義的陳兵佈陣依舊,但真正戰爭在他們行動之前,可能就已爆發和終結。
1983年,美國昇陽電腦提出「網絡就是電腦」口號,但在未來,恐怕「網絡就是戰爭」。19世紀普魯士軍事名著《戰爭論》提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但也許在21世紀,「戰爭只是網絡的延續」。屆時人的世界的一切,也許都已不再重要。
小詞典:沙爾雷(Paul Scharre)
美國戰略學者,自華盛頓大學畢業後從軍,曾在阿富汗、伊拉克作戰,期間定期對各大媒體投稿分析未來戰爭趨勢,2008-2013年出任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特別行動官,目前在美國新世紀國防中心擔任高級學人。2018年出版《無人戰爭》一書,被列入超級富豪蓋茨推薦的年度五大好書之一,因而聲名大噪。
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