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冷知識🇺🇸🇭🇰】林鄭月娥的國際謬誤:「美國制裁名單一生不能移除」,真的嗎? (Patreon)
Content
南深圳鄭市長日前對民建聯「授課」,分享當擺設的甜酸苦辣,談及自己「和親戚也沒有往來」,並「預計一生被美國制裁」,去顯示自己的犧牲有多大。其實這樣分享的信息量,同樣很大:本來一個「愛國者」的line to take,應該是藐視美國的制裁,說對自己生活毫無影響、一笑置之,但鄭市長心底裏明顯很在意,又說自己全家都是現金,又說一生被制裁是「犧牲」,還是專門去查過其他被制裁「同路人」的下場,假如咁唔care,又點會去查?就像有沒有香港人會查證南深圳荷蘭水蓋名單?
鄭市長在課堂表示「預咗一世被制裁」的reference,是這樣的:「因翻查美國政府制裁伊朗官員紀錄,被制裁者即使日後不在位,仍繼續被制裁。」然而鄭市長的資訊,一如她領導的政府,都是事實上錯誤的,假如有假新聞法,她已經斷正。反映雖然她自稱「年年考第一」,但其實會考只有3個A的底蘊,在做fact check這類基本功面前,特別是在真正的狀元例如鄒幸彤對比下,就原形畢露。
美國財政部的制裁名單(OFAC 的 SDN 名單),開宗明義「隨時可加可減」,每一任政府都可以增加人名,也可以主動刪除已經不應該在名單上的人名。刪名的原因可以是政治環境已不一樣,可以是核實了最初加入名字是有失誤,可以是當事人已改過,不一而足。美國財政部的網站寫明,制裁名單的「立法原意」並非「懲罰」,而是鼓勵「改過自新」,不會粗疏地一律制裁到死。
例如拜登執政後不久,就主動移除了制裁名單上的一些爭議名字,例如特朗普最後階段制裁的國際形勢法院(ICC)來自岡比亞的檢察官 Fatou Bensouda;特朗普制裁的原因是,ICC要調查美軍在阿富汗有否犯戰爭罪,而拜登認為當初的制裁並不恰當,同時也解除了對ICC另一官員Phakiso Mochochoko的制裁,已示和ICC關係破冰。
上述前提,自然不會發生在鄭市長代表的政權身上,但這是否代表她要被移除名單,無法可想?自然不是的。美國財政部網頁提供了非常方便的申訴機制,說歡迎任何像鄭市長這種被制裁人士「改過自新」,然後簡單電郵提出申訴,列舉自己「改過」的證據和誠意,當局就會「認真審查每一個申請」。
以鄭市長的權力,自然不可能扭轉對新香港的政策,這方面的「證據」是提供不了的,但只要她幡然醒悟,向美帝投誠,說不定可以「誠意」搭夠,不但被立刻移除名單,說不定還能獲得政治庇護,和袁爸爸、羅冠聰、黃台仰、梁仲恆一起打國際線,林先生可以回到英國安享晚年,兒子也可以在哈佛當博士後,豈不快哉?
為鄭市長提供的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