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談及身在索馬利蘭期間,遇到的國際contractor,他們的外出受嚴密保護,對如何在危險地方自保,充滿無師自通的智慧。雖然他們邀請我離開索馬利蘭、走到真正危險的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說可以安排「最嚴密的保安」,並介紹了平日工作模式的「穩健」,但簽證需時,這次還是未能成行。

不過他們教了我「如何在摩加迪沙辨識恐怖份子」這一課,即使未能實踐,純粹長知識,也受惠無窮。

索馬里最活躍的恐怖份子是聖戰者青年運動 (al-Shabaab),簡稱「青年黨」,他們曾全面控制摩加迪沙,今天首都雖已失守,但依然勢力龐大,成員化整為零,幾乎每週策動一次恐怖襲擊。策動襲擊的原因很簡單,除了製造恐慌,就是要證明自己依然存在,依然具有破壞力、發展潛力與「統戰」價值。總之有了襲擊,必須要世人知道是他們所為,否則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不符合「成本效益」。因此,青年黨成員並不會努力掩藏身份,也不會不顧一切發動襲擊,要辨識他們的存在,就有了眉目。

Contractor朋友給我看一堆索馬里人照片,找出其中一張,說這最可能是青年黨成員。特徵之一,就是頭戴阿拉伯頭巾,腳踏傳統涼鞋,這是青年黨主張尊重古制的服裝,而一般索馬里男青年穿著都頗西化,戴頭巾的很少,加上怕被誤會是青年黨成員,如此裝束就更避忌。另一個特徵是照片中人雙手插袋,他們解釋這是西方文化的慣常動作,但索馬里人習慣上身穿T恤、下身圍沙麗,即使穿上牛仔褲,也未養成插袋的慣性,所以傳統裝束的青年、卻要雙手插袋,就顯得不尋常,很可能袋中藏有槍枝,方便隨時出擊。

我問朋友,如此明目張膽拍正面照,雙方不會直接衝突?

回應是這類疑似青年黨員其實很「精算」,不會做無謂犧牲。通常他們看見外國人出現,就會堂而皇之地尾隨身後,觀察目標有多少隨員保護。假如雙方武力不成正比,疑似恐怖份子就不會下手,因為自己很可能陣亡,反正光天化日下,對方也不會先發制人;但假如觀察所及,目標是獨行,或只有形式上的保安,就很可能放冷槍,然後逃去無蹤。朋友又說青年黨人雖然要「論證」存在感,但也「頗hae」,平日不愛「工作」,只喜歡在週末出擊,因為目標通常更多,「成本效益」比較大。而且他們的襲擊路線也有跡可尋,本地人都知道哪些路線要避忌,這也是雙方的默契,以免過份失民心。

說到底,世上是沒有絕對安全的,contractor出意外也為數不少,但培養具文化敏感度的觀察力,即使在所謂安全的地方如香港、新加坡,也十分需要,這卻正是主流教育的缺乏。我們多次介紹「文化商數」(CQ),也是令國際視野變得落地的藍圖,索馬里的「common sense」,又豈是象牙塔內的學者能輕易領悟?

小詞典:索馬里聖戰者青年運動 (al-Shabaab)

索馬里激進伊斯蘭組織「伊斯蘭法院同盟」的武裝部份,2006年正式成立,活躍索馬里本部和鄰近東非國家,曾先後效忠蓋達、ISIS等,成員人數估計約五千。曾於2006年、2009年兩次攻入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因為嚴刑峻法能帶來「穩定」,也獲一些當地人支持。後來被埃塞俄比亞出兵擊潰,目前處於游擊狀態,為國際社會重點打擊對象。

信報財經新聞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