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70週年,每一日都在見證歷史。女王那套不輕易表露情感、不為小事大驚小怪、永遠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的人生態度,即她認為的「英國美德」,在香港已成追憶。這時候,我們可以重溫15年前的電影:海倫米拿主演的《英女王》:觀眾唯有通過她的演技、配合導演小心翼翼的佈局,才能逐漸發現王室在現代社會的剩餘價值,才明白女王大半生的冷酷和近十年的不太冷,大概都別無選擇。

為什麼沒有「英國總統」?

《英女王》表面上完全在說英國的故事,其實卻是不斷和美國對比。近年來,每當改革派提出廢除君主立憲,君主派最形象化的回應,就是國王讓政客學會謙卑,否則「英國總統」變成國家元首,就會像美國總統那樣自稱代表民意和「神意」,特別在國家危急時,可能毫無制約。

電影中,王室幕僚偷偷對貝理雅說,英女王依然相信王室代表神,貝理雅叫對方不要把神牽扯進來,這其實已和布殊 9/11後「言出必神」的作風針鋒相對:畢竟,神權是英國首相不能掌握的。末段女王提醒貝理雅,他也必會遇見突如其來的負面民意,暗示只要有她在,政府的低民望和國民對國家的信念就可以區別。這也是諷刺美國總統近年的低民望,和美國人的國家認同被捆綁在一起。

從這角度看,英女王內斂的性格就可以理解了:她的角色若被一般政客承擔,政客必會乘機出風頭或將禮儀政治化。假如連王室也像戴妃那樣玩民意遊戲,在她看來,王室其實是少了存在價值。當國家遇上二戰或 9/11一類危急關頭,政客形象始終難以超然於日常利益,帶領國民的若是他們,未免有欠說服力。王室雖然生活豪華,但其實不能有自己,這樣才能擁有國家的最高象徵權力……起碼,英女王一生都是這樣想的。海倫米蘭的演繹能掌握這關鍵,實在難得。

喬治三世、維多利亞之後的孤家寡人

不過,並非每個英國國王都如此內斂。伊利沙伯二世這方面的自我設定,比前任都嚴格。以和她一樣在位超過五十年的兩位近代國王為例,喬治三世被看成最後一位嘗試在君主立憲制操控議會的國王,一生多次指派屬意政客組閣,冊封大量新貴族配合,因此好惡無可避免地廣為人知。

維多利亞女王則和部分首相結成私人密友,公開對 19世紀的政治大老格萊斯頓( William Gladstone)表示討厭,經常以此顯示女王尊嚴,至死還以為自己很大權。他 /她們需要性格,那時候大英帝國還在擴張,需要鮮明形象的領袖維繫擴張的連貫性,而且一般國民還不太明瞭君主立憲,政府也要借助王室的公開態度向鄰國「試風」。

換句話說,那時候,君主比現在更像政客。但今天英國是收縮中的夕陽,民眾只需王室做非政客行為,伊利沙伯二世就小心翼翼,和任何首相都保持禮貌距離,吩咐把一切表態性信件和指令立刻燒掉。有了女王性格分裂的非人生活,英國也就沒有了總統。

世代心理學:愛德華八世Vs戴妃

英女王最難承受的是她身旁的王室成員偏偏都好出風頭,習慣出言不遜,唯有她「孤家寡人」。就是不算戴安娜 ,王妹瑪嘉烈公主年輕時以反叛著稱,電影也有暗示她當年的叛逆﹔王夫菲臘親王常發表種族主義言論,最愛問非洲領導人是否還用長茅、大洋洲是否還有食人族一類IQ題﹔王儲查理斯常有日記流出市面,曾對香港回歸儀式的辛辣諷刺。

當英女王發現國民居然不欣賞她一生的堅持,那份痛苦是恐怖的。電影說她認真想過退位,應是空穴來風,但她任內過得比前任君主都委屈和不人道,也是事實。為了讓職業冷酷的女王人性化而不過火,《英女王》引用了世代政治心理學,來說明她心路歷程的轉變,這值得香港政客和評論員參考。

根據學者Robert Jervis的名作《國際政治的知覺與錯誤知覺》,一個人的日後決定最受四類舊事影響﹕親身參與的大事;青春期到成人階段經歷的群眾事件﹔對其國家構成深遠影響的歷史現場﹔有足夠知識去提供另類分析的個案。電影說英女王一生的烙印,都是源自愛德華八世退位的風波。

1936年,伊利沙白二世只有10歲,目睹群眾就叔父是否退位掀起激烈爭端,最終意外將他父親送上王座,間接導致毫無準備的父親操勞過度英年早逝。這件事完全符合Jervis的定義,影響了英女王一生,自此她深恐群眾的盲目會影響王室,心裏大概認為叔父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決定十分自私,過分「有我」,何況美人不但曾離婚(違反聖公會教義)、來自美國,更公開同情納粹,令愛德華成為綏靖政策重點對象,喪失代表超然國格的資格。

她日後對戴妃作風的不滿,其實也是源自與愛德華八世的比較﹕ 在她眼中,這是不負責任的典型,所以兩人生活愈多姿多采、性格愈鮮明、見報率愈高,她愈看不過去。

由戴妃喪禮到王太后喪禮

現在戴妃危機圓滿解決,英女王奪回超過八成滿意度,認受性再度拋離全國政客,也解決了女王大半生的世代政治心理情結。自此,她對群眾和個人情感表露都放開了。

正如電影介紹,貝理雅已故母親剛好和女王同齡,他的介入,容易令女王相信愛德華八世那一代的事情,和貝理雅這一代的看法,實在不可能一樣。戴妃死後5年,王太后以101歲高齡逝世,這位王太后大概是電影改篇得最嚴重的人物,事實上,她雖是維多利亞時代出身的古物,思想卻比查理斯開明,老早鼓吹婦女解放和同性戀合法化,和電影的封閉形象全然不同,且是戴妃以外最受歡迎的王室成員。

那時的喪禮,反映英女王已完全拋開冷酷到底的訓練,不但主動發表電視講話、四出和群眾交談,更以乳名送道別卡予母親,一切都是為了展示人性一面,以示王室不但從戴妃喪禮復原,更要洗脫舊世代的心理烙印。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