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新香港🇭🇰】中國禁藝人用洋名,「新香港人」還會有英文名嗎? (Patreon)
Content
早前「中國香港」老牌藝人歐陽震華宣佈棄用洋名「Bobby」,原來是早著先機。近日傳出中國各大政府部門發起文革式「反洋名運動」,理由是抵制「崇洋媚外」、宣示「四個自信」,著名「中國香港」藝人Angelababy被點名指必須改回「原名」,其他如日本網名等,也一律在衝擊之列。
這裏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所謂「洋名」,另一個其實更嚴重,就是劃一化。
當我們閱讀中國官方文宣、《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總會發現只要瞄一眼,就大概可以得到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就是任何內容、人物,出現在中共語境,就會被剪裁成為「中國特色」。這種格式,正是桎梏思想的最有效工具,甚至比公然洗腦更難抵禦。例如官方名單一定要在女性名字括弧(女)、少數民族括弧(維吾爾族),外國人名翻譯一定要每個音節盡譯、而不能像民國年代那樣講球詩意,任何形容詞都要加上頭盔(例如「獲得『較』大成就」)之類,總之,一切都是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層面,都予以控制、劃一、規範,務求一出口、一出手,就知道誰是「自己人」。久而久之,正常人類的創造力,就退化成動物。
香港的存在,「自古以來」,卻偏偏剛好相反,一切都是可不管就不管,強調由下而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英夾雜。在中國官方眼中,因為他們是control freak,就是看不順眼。香港人的英文名字廣東拼音,肯定早晚成為改造之列,至於Peter、Mary一類「洋名」,恐怕也早晚不被容許放在身份證內。不過二十年前,吳儀為陳馮富珍競選世衛總幹事時,還以「Margaret」公開稱呼她,現在,恐怕連「陳馮富珍」這個四字名也因為「封建色彩」、「殖民遺風」而不能用。
當一個國家也好、一個地方也好,千遍一律,都是同一面孔,這反映背後的政權高度迷信科技,認為新科技可以將所有人性放在大數據、再予以「管理」和「監控」,任何超出了預設程式許可的內容都不予准許,否則就「輕機」。這樣的政權,其實已經是恐怖科幻小說那種生命終結者,化人為零件、化人為螺絲、化人為數字,一切都可消耗。生活在此間,還能存在人性嗎?
⏺延伸視頻:肥媽「脱葡之光」的國際關係:破壞中葡聯合聲明的歷史罪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dFArzC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