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英女王駕崩,香港人在英國領事館前排隊數小時致哀,證明「民心所向」。雖然黨媒依然有人炮轟「戀殖」,某電視台連「民心所向」也作賊心虛地河蟹掉,但在《港區國安法》治下的「新香港」,居然容許群眾自發排長龍、構成明顯宣洩「今不如昔」不滿的群眾運動,無數獻花居然被容許擺放地上、而沒有被食環署清走、也沒有人被檢控甚麼限聚令或「亂拋垃圾」,在荒謬的社會難得的正常,令人非常不習慣。當惡霸有天忽然對路人微笑,自然是新聞。

更有趣的是,本來和英國淵源極深、但這幾年來天天跟隨官方指定立場大罵英國的前特首梁振英、林鄭月娥、現任行政會議召集人葉劉淑儀等,都先後來到英國領使館弔唁,並毫無保留地高度讚揚英女王一生貢獻。葉劉淑儀特別表示是收到英國領使館邀請,說要弔唁可以安排貴賓通道,相信其他官員、前官員都收到類似訊息。然而各國外交駐地代表和當地政府進行這類溝通(前特首也有一個官方辦公室),這是正常protocol一部份,除非是俄羅斯這樣的實質交戰國,其他都會類似處理。但這些人一反常態,還特別強調是英方「主動邀請」,明顯要傳遞一個訊息:英港官方關係還是很好,彷彿之前幾年甚麼也沒有發生。

至於「新香港」政府,李家超說派「適當人選」代表政府弔唁,結果到英國領使館的是二把手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面上,這是根據中國官方規格,因為到英國駐華大使館弔唁的是國家副主席王岐山。派誰到大使館、領使館弔唁,很反映和有關國家的關係,假如死的是普京,習近平可能就會親自到俄羅斯大使館;不過中國一把手有不出席這類活動的傳統,唯一例外是華國鋒親自飛到貝爾格萊德,出席南斯拉夫鐵托喪禮,但那是非常特殊時代的例外。其實昔日梁振英當特首時,也曾走到法國領使館弔唁巴黎恐襲死難者,根據今日protocol,大概只能派一個局長。雖然就算是李市長自己到英國領事館,也不代表甚麼,反正一個城市無論誰弔唁別的國家元首都不會對等,但這裏的訊息很清晰:上述一干人等出席,全都是北京同意的,甚至是授意的,因此規格、誰出席,都是北京安排的。

換句話說,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新香港」政府,對英女王駕崩都算是給足禮數,而且對女王本人、明顯反華的新王查理三世、還是英國,這段期間都充滿讚揚。讚揚女王還可以解釋,畢竟她是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英國君主,但習近平親自致電查理三世,雖然反正他的英文程度不可能直接溝通,就有點過份親切。這反映中國非常焦慮,希望突破國際圍堵、特別希望「新香港」能維持國際地位,與西方破冰。但《港區國安法》通過後,雖然「新香港」政府不斷派人外出「講故事」,西方國家始終態度如一,新任英國首相卓慧思更是以反華、撐港人著稱。現在難得有一個外交場合表態,英國出於禮儀又不能拒絕、還要主動邀請,「新香港」本來負責飾演「棄暗投明前朝餘孽」角色的一干反派,就忽然得到一個不連戲的臨時劇本,希望藉此向世界、特別是市場,傳達「一切如常」的虛假訊息。

這種在喪禮期間態度一時三刻的反差,只要熟悉香港近年發展,就會感到似曾相識。2011年,泛民元老司徒華病逝,建制派居然蜂擁到他的靈堂弔唁,當時的特首曾蔭權率領六名局長參加公祭,連黨媒也予以正面報導。當時的官方line to take是司徒華對通過政改方案,功不可沒,而且反對「變相公投」,而將他建立支聯會、支持真普選等「問題」輕輕放下;假如他活到今天,自然已經是國安重犯。當時的港府借用司徒華喪禮搞統戰,同時也是分化非建制陣營,背後明顯有人組織,正如能夠容許林鄭月娥放下包袱、返回真正的「祖國」、哭別真正的事頭婆,也只有黨。

明明是想要下跪認低威很久,卻借人家的國喪來借題發揮,這反映「新香港」的「國際地位」除了這機會,已經沒有任何破冰餘地。這更可見女王陛下政府治下的香港,是何等令人懷念。

▶️延伸視頻:如果查理三世是末代港督,香港、英國、中國、世界,會有何不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D1y4KqFNc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