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香港的國際價值是否不能取代,還有一個最重要因素,就是國際社會還承認多少,特別是美國揮動的金融制裁大棒,一旦徹底動真格,究竟如那些中國大陸政治正確專家所言,對香港毫無影響,還是真的會令香港沒頂?

美國的金融制裁,大抵有三種方向:一是核彈級,例如直接封殺SWIFT,或下令美國投資者不能投資香港市場;二是「慢性凌遲式處決」,即選擇性制裁個別金融機構或上市公司;三是虛招,即門面制裁中港官員,而在執行上儘量不理會其聯繫的企業或銀行。

到目前為止,就算有了《港區國安法》,美國也似乎沒有出動金融核彈的動機,始終華爾街在香港的利益(也是在亞太利益)過鉅,美國各級政客也要估量會否觸發全球金融地震,進而拖累選情。但美國也不可能滿足於制裁個別人員,前總統特朗普曾打開口牌,說香港的金融市場會「落地獄」,再加上對匯豐一類機構的譴責,都令市場相信大震盪早晚會出現。由於北京已定性香港為「國家安全議題」,讓步空間不大,假如美國動真格,香港就會非常被動。

問題只是甚麼時候才會出現而已。

如果美國針對香港的上市公司,發動真正的金融制裁(不少香港上市公司都是中國軍工企業、或其聯繫方),港交所就要決定如何回應,但任何一個選擇,都是自殺式行為。一是勒令美資退股,但由於美資大行與基金在中港金融市場有巨大利益,一下子拋售手上股份,港股就會全線受壓。

二是直接要求受制裁的中資企業退市,但這一來會破壞「國家安全」,中國有關企業、銀行或港交所亦未必願意執行;二來會讓所有潛在制裁目標人人自危,投資者人人自危。何況一旦受制裁的上市公司達到某個數目,市場就會質疑港交所、以至香港作為中國集資中心的能力,又會觸發另一輪恐慌。

三是拒絕執行美國制裁,討好北京,這卻會令市場擔憂港交所自身會否受到美國制裁。如果港交所遭到制裁,港股可能大震盪之外,港匯亦可能急跌,屆時怎樣回應,已經非理性可預計。

由於香港和中國大陸的「互聯互通」機制,加上香港資本市場的中國主導性質,美國一旦對港實行金融制裁,勢必波及中國大陸市場。目前外資透過「A股通」持有的A股總值高達16,000億人民幣(萬得資訊統計),一旦外資恐慌性拋售手上A股,就會牽動整個中國大陸的金融市場穩定。

然後中國大陸官媒口風由「內循環」又改成「雙循環」,正正是認識到「自給自足」只是畫地為牢,必須繼續依賴全球市場,才能渡過難關,也不可能不明白納粹德國與共產蘇聯的命運。

納粹德國由1934年起,僅餘一個星期的外匯儲備,一直苦苦支撐到二次大戰結束;由於缺乏外匯,納粹德國的軍工發展與經濟補給處處受制,終於不敵盟軍。[1] 蘇聯1979年入侵阿富汗後,美國對蘇發動經濟與科技制裁,與此同時,以波蘭為首的東歐國家成為蘇聯外匯的無底深洞,造成後來蘇聯放棄東歐的經濟底因。中國大陸今日的經濟規模,雖說比納粹德國、共產蘇聯都強大,但也嚴重依賴能源、晶片以及其他高科技;自主研發需要國內資金,也需要海外資金,一個正常運作的真香港,才是「雙循環」的中心。

可惜香港無憂無慮賺錢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港區國安法+美國制裁這兩把刀,令香港進入黑暗時代,那些只懂得自己身處「收成期」、而毫無反思這個「收成期」是怎樣得來的老人,對香港、對國家都只搭便車(free-riders),自然也不可能前瞻未來。

對中國而言,其他金融中心是沒有辦法補上的。滬深不會有聯繫匯率,新加坡不會有「互聯互通」,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只有生與死一途,沒有借屍還魂之說。北京如果還要維持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只能言行一致,理解「一國兩制」並非中國發明的制度,而是香港百多年來一直賴以生存的微妙定位,假如沒有國際背書,甚麼也不是。退一萬步,就算日後無法在中美之間完全發揮自我,香港也要設法謀想在區域整合找到小我,不能滿足於眼前小修小補的微政策,而要著眼大建構。香港以外,香港人也要致力在金融以外的範疇,建立自身的國際與國內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價值,才能在全球舞台長佔一席位。

[1] Adam Tooze,《破壞的工資》。

▶️ 延伸視頻:龔小夏博士:江澤民容忍香港的有限度自由,為了甚麼?(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9wB-Zj08WU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