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對中國大陸政權而言,香港「一國兩制」的最大價值,就是作為一個「白手套」;用新一代的話,就是「condom」;用香港前行政長官梁振英的話,就是「超級聯繫人」;用商界的話,就是「USB」;用國際關係的話,就是「非主權實體」。

無論喚作甚麼名字,其中一大發明,就是中國資金化身有國際身份的「香港基金」、「香港公司」、「新香港人」,「走出去」。目標觀眾以普通話受眾為主的《鳳凰衛視》記者面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卻強調自己的「(不是中國)香港」身份和「私人企業」身份,方便進行「大外宣」,正是這策略的冰山一角。

化身「香港公司」的好處,主要有三類。

第一類是純業務操作的誘因。香港作為自由港,一切市場主導,沒有外匯管制,容易匯出、匯入,方便融資,而且稅率低,由公司名字、業務範圍到其他規範都監管寬鬆。香港的這些優勢,和英屬處女群島、開曼群島等其他避稅天堂一樣,對中國企業雖然重要,但並非獨一無二。

第二類是涉及「香港人」身份的經濟誘因,而這源自香港人(昔日在《港區國安法》通過前)專業獨立、崇尚法治的往績。例如美國的《香港政策法》因為定義香港為「非主權實體」,賦予香港和中國大陸完全不同的關稅、簽證和種種待遇;台灣也因為與「港澳同胞」(曾經)同氣連枝,讓香港公司投資台灣時享有的待遇,遠比中國大陸公司方便。

第三類則屬於政治性誘因,通常觸及外交、乃至國家安全等「一國」層面,「香港身份」可以為北京「試水溫」,但觸礁時,又可以隨時切割。例如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尼加拉瓜大運河」計劃,聲稱承辦的,就是一間名義上的「香港公司」,但背後金主自然是中國大陸商人,最終成為騙局,作為「condom」的自然也不會影響在中國大陸的「上線」。連泰國克拉運河前期考察計劃,居然也有香港智庫的身影出現,這就是「白手套」。

當中國大陸企業發現了這些用途,並開始無底線地濫用之後,香港的原有角色設定,卻開始出現滅頂之災。

▶️ 延伸視頻:資深中國評論員林保華(凌鋒):我不是先知:我為何在1997年就離開香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6hts29mhKQ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