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談及為何《大公報》和《大公報》英文版承擔了若干中共政權在香港的外交角色,就要回應一個大問題:為甚麼中共駐港的正式官方代表新華社,反而不能扮演這角色?

除了已經談及的體制問題,例如中共政權到了七十年代才多了國家承認,《大公報》作為「半外交部」的「白手套」優勢,也必須從操作層面理解。

新華社其實就是中共廣東省港澳工委,大多出身於東江縱隊,他們在港英治下是重點監視對象,到了過渡期之前,一直沒有太多公開社會活動,絕不是今天中聯辦作為無處不在的太上皇所能比擬的。而且新華社一直深信港英政府對這建築物內部進行了全天候監聽(大概中共自己一定會這樣做),任何機密內容都不敢用電話交談,外國人要是進入新華社,也有了一定被中國特工監聽的思想準備。結果,這個辦公室只能用來和「自己人」溝通,對外人就是一道高牆。不像《大公報》,畢竟擁有民間身份的彈性,而且《大公報》高層和國際友人見面,可以到半島、文華,令新華社中人又羨又妒。

中共被國際孤立之時,願意訪問中國大陸的外國人很有限,而且中國大陸在極左思潮下,就算有若干懂得國際禮儀的人,也不太敢接待外賓。畢竟這些外賓就算是左傾也好,很多都是名流、文化人、明星,屬於「資本階級」,誰敢和他們打交道?但《大公報》開宗明義在英屬香港生存,要根據國際規範工作,就最適合承擔這些接待任務。

中國改革開放前,國際友人訪問中國大陸基本上都是通過香港,而負責接待的,基本上都是《大公報》入面懂英文的人。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大公報》接待這些外賓的同時,對他們日常說甚麼、對中國觀感如何,自然都要寫報告向上反映,這正是統戰部的基本工作。

在這幾十年間,《大公報》社長費彝民的辦公室,其實就是半個中共外交部駐香港辦公室,與其說他在辦報,倒不如說他是以辦報身份從事「Track Two Diplomacy」,真正負責報紙日常運作、文字工作的是總編輯李俠文團隊。母親回憶說,《大公報》灣仔舊辦公室都是非常破舊(這也是我小時候親眼見證),唯獨「費公」的辦公室裝飾得非常「海派」,那就是為了方便和外國友人交流而設的。不少外國領事經常造訪他的辦公室交換「意見」,很多外國文人、明星到香港,也有參觀《大公報》這routine。對這些外國人而言,甚至只知道費彝民,而不知道新華社的梁威林、祈峰。後來無論是英國人要和中共就「六七暴動」善後講數,還是在中英前途談判之前醞釀打招呼,都是通過費彝民。

到了《大公報》推出《東方地平線》月刊,繼而變成《大公報》英文版(週刊),這些和外國友人的交流,就更名正言順。母親在那裏工作,對《大公報》左的一套反而接觸得很少,看見的都是入面所能容許的最「右」、最資本主義的一面,結果始終不能認同極左鬥爭思潮。對我們家庭而言,正是不幸中之大幸。

▶️ 日本文化協會榮休副校長侯清儀:英日同盟下的共治香港,日艦川流不息到訪(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ApOITbU71s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