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大師導讀🇮🇳】印度前首席經濟顧問:印度經濟永不能超越中國?(上) (Patreon)
Content
隨著印度人口剛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備受挑戰,世界普遍對印度將人口力量化為經濟紅利感到審慎樂觀。例如《經濟學人》去年5月以一篇封面故事,總結「現在就是印度的最佳時機」;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斯賓塞亦宣稱「印度是最受歡迎的投資目的地」。
然而一片讚歌當中,印度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Arvind Subramanian、國際貨幣基金會前駐印度代表Josh Felman剛在《Foreign Affairs》撰文,指印度的「軟件」問題,將導致印度錯失這黃金機遇。Subramanian 是經濟學家,加入政府前,在國際貨幣基金會擔任研究部聯席董事,目前擔任美國布朗大學高級研究員,出版過多本關於印度經濟的著作;Felman 則是資深經濟顧問,專注亞洲經濟,都是有第一手研究的印度經濟專家。
他們先從結構上的優勢談起,認為印度無疑擁有龐大、相對年輕、及教育程度良好的勞動人口,能以英語溝通,令印度足以容納許多大型工業 (例如鋼鐵業),並很容易與世界接軌。此外,印度的民主和法治比較成熟,外資在印度進行商業活動,亦較易適應。
而且印度的實體基礎基建不但比以前有明顯改善,在數字基建 (尤其是金融支付系統) 方面更領先世界。中國近年來愈趨專制及具侵略性,大大減低其對外資的吸引力,而在可以替代中國的理想國家中,印度在政治及經濟上,比起其他類似國家(如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都要穩定,因此外界認為印度是沒有選擇中的選擇,本來是合理的。
印度亦推出相關政策吸引外資,例如政府於2021年推出「生產相關激勵計劃 PLI」,倡議為電信、電子和醫療設備等先進行業的製造商提供大量補貼,間接令蘋果和富士康大舉在印度設廠或擴大產能。
問題是,近年的官方經濟數字並沒有充份說明印度正快速增長。兩位作者指出,印度今天的 GDP與 2019 年相比,僅增長了7.6%,而中國為 13.1%,增長緩慢的美國為 4.6%。實際上,印度過去三年的年增長率僅為 2.5%,遠低於高增長國家的GDP增長的平均每年7%的門檻,並沒有「大國崛起」的勢頭。
作者又一針見血指出外國對印度的直接投資,在過去十年停滯不前,不少大型外國公司在印度最終失敗收場,包括谷歌、沃爾瑪、和通用汽車等。就連亞馬遜也在苦苦掙扎,在2022年11月下旬宣佈將關閉在印度的三家合資企業,牽涉食品配送、教育和批發電子商貿等多個領域。
那究竟印度的問題出在哪裏?
▶️ 馭風聯合創辦人及投資總監馮宏遠:印度成為全球人口第一大國,股市、工業、零售、網絡經濟,會逐步取代中國優勢嗎?(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WYakIkKc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