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香港誌 225 🇮🇳】克什米爾「一國兩制」之死 (Patreon)
Content
印度忽然取消克什米爾的「一國兩制」,背後如何解讀,依然莫衷一是。
有了「一國兩制」,自然有不少印度人不滿有些人在國內可以擁有特權。特別是查謨 – 克什米爾邦是少數以穆斯林而非印度教為主的社區,卻享有在國內別具一格的特殊地位,因此多年來,印度民族主義者一直希望取消憲法370條及35A。最終,求仁得仁。
2015年,與右翼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RSS)有密切關係的查謨與克什米爾研究中心(JKSC)提出司法覆核,表明憲法370條及35A違反印度人「 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以及35A以行政命令修改憲法,乃不合符印度憲政傳統。現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分別在2014年及2019年全國大選時,將上述訴求納入選舉政綱,因此收回「一國兩制」,也被視為總理莫迪兌現早前選舉承諾,鞏固民粹民族主義者支持之舉。
主流輿論認為,莫迪政府急於修憲,除以「強政勵治」的方式,回應民粹民族主義者收回克什米爾地區的「初心」,當中也涉及不同層次的政治判斷。特別是年前普爾瓦馬自殺式炸彈襲擊,掀起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另一場大規模武裝衝突,幾乎令現實主義者強調的核震懾理論失效,同時令新德里政府以重整秩序為先,大條道理押後當地議會選舉,取締克什米爾獨特地位的提案,已經登上日程。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與巴基斯坦總理伊瑪蘭汗會面時,曾提出願意擔任克什米爾問題的調停人,甚至直言這是莫迪政府要求的任務。雖然立時遭當時人否認,但依然令莫迪擔心美國因為反恐利益、及對華強硬外交政策,選擇傾向巴基斯坦這個北京在南亞地區的老朋友。而中國《環球時報》發表文章,竟表明支持美國調解克什米爾,印度中央政府擔心克什米爾問題國際化,相信是令莫迪判斷收回查謨 – 克什米爾邦自治權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樣的判斷,從印度莫迪政府的立場而言,自然不難理解,特別是在領土完整及民族尊嚴的問題上,新德里政府常說沒有退讓的空間。這樣簡單直接的民族主義政策,也是莫迪得以壓倒性的姿態贏得兩次大選,印度人民黨可單獨執政的原因之一。
問題是,當查謨 – 克什米爾邦本來無甚異心,但莫迪政府單方面以法律及文字遊戲的方式,先以行政命令推翻1954年的行政命令,再同時「釋法」,將原來的查謨 – 克什米爾邦憲法議會等同於查謨 – 克什米爾邦議會,而因查謨 – 克什米爾邦議會僅會在2019年下半年才選出,再將權力轉到由總統委任的邦長。克什米爾地區民眾對如此操作是否信服,自然成疑。多名查謨 – 克什米爾政客在期間被軟禁,印度又派出軍隊駐紮,中斷當地互聯網服務,明顯是有備以來。
儘管新德里不斷強調「全國十多億大多數民眾」支持修憲,強調克什米爾地區人民應與拉達卡及查謨地區人民共同慶祝來自新德里的直接管治,甚至有指在修憲完成後莫迪政府將會「派糖」,有大規模的基建工程上馬,令克什米爾地區齊齊「發大財」。但當當地局勢劍拔弩張,穆斯林社區擔心失去原有「一國兩制」對身份、工作機會、教育及宗教權利的法律保障後,最終會因全國印度教徒流入,而令原有生活變得蕩然無存。「明日克什米爾」也好,「克什米爾發大財」也罷,對他們然而都是絕無意義。印度政府此舉對國內多元文化的尊重,也起了極壞先例。
▶️ 印度前首席經濟顧問:印度經濟不可能超越中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8g9E93p3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