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面對一方面要維持全球化經濟體系,另一方面又要有效回應中國利用全球化作出的「鋭實力」挑戰,經濟學人波森有以下七點建議。但只要稍作思考,就會發現這些建議的成效恐怕非常有限,乃至似是而非。如果美國主流認知就是這樣,下場又會怎樣?

1. 保森認為要抑制中國的侵略行為,最好是用「外交和軍事防衛能力」來應對;至於貿易限制,則只應集中在軍事、防衛的相關地方,例如對中國、俄羅斯和其他軍事對手的高科技產品,實施針對性的出口和投資管制。後者的制裁才是可持續的,並且值得為此付出經濟代價;但在其他方面,則應由市場自由調節。問題是當中國通過將自己的市場「武器化」,就會令全球企業為了進入中國市場而犧牲核心價值,對此保森其實一籌莫展。

2. 保森認為美國產業政策的成功關鍵,應該是促進最佳技術 (包括中國技術) 的廣泛傳播和採用,而不是支持本地化產業的國內生產,後者只會限制技術的傳播。問題是當中國技術被廣泛採用之後,中國卻往往不守文明世界的規範,要麼侵犯專利、要麼侵犯私隱,華為、抖音的爭議正是最佳例子。假如單是要促進技術廣泛傳播,全球的5G、6G技術都為華為壟斷,就積習難返了。

3. 保森認為今天應該複製美國在二戰後的角色,即主導國際經濟秩序,優勢在於能在體系內以經濟牽引力,去影響其他國家的行為 (包括中國和俄羅斯) ,從而減少直接衝突的需要。問題是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並未能有效防止中國「鋭實力」外交的出現,而且中國並不願意在這個體制內活動,也要宣傳「東升西降」,去取而代之。

4. 保森認為綠色能源的採用,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會有重大影響,而這應是美國的優勢所在。要讓新能源技術取代舊能源技術,不論是電動車充電網絡,還是替代燃煤發電的新技術,都需要短時間內大規模採用,避免因滯後而嚴重影響改善氣候問題的效果。這方面,美國確實牽頭在做,問題是中國也在以「綠色經濟」之名,去加強在各國的持份,包括掠奪非洲能提煉再生能源的天然資源,美國對此又是束手無策。

5. 保森認為美國應廣泛採納通用技術,以減少供應條件、中國情報入侵、對碳基能源依賴的脆弱性。最好的辦法是通過對研究和基礎設施進行廣泛的公共投資,以及鼓勵全球競爭和相關行業(如電池、網絡防禦和疫苗製造)的技術傳播。但又是如前述,「技術傳播」到了中國手上,卻會被改頭換面再加以壟斷:試想一旦中國壟斷了AI產業,還會否「技術傳播」到西方,就心裏有數。

6. 保森認為應該參考美國在九十年代的成功案例,當時美國企業的生產力和軍事防衛急速起飛,並不是因為電腦和零件都是「Made in USA」,而是因全方位採用新科技,改革美國商業常規,革新了生產、產品和服務。相反當時中、德、法、日等對手在保護主義的限制下,就沒有出現同一層次的騰飛。所以現在美國應該與盟友 (歐盟、日本、南韓、台灣等) 協調針對高科技的公共投資,以促進傳播和採用最佳技術。但當時美國經濟發展強勁,很大程度是因為短暫收割了冷戰終結、蘇聯崩潰的成果;而當時中國未能競爭,不是因為「保護主義」,只不過是實力未壯大而已。

7. 最後,保森認為 last but not least,美國政府必須糾正最近訂立的「歧視性法案」,包括 《降低通貨膨脹法案》、《芯片與科學法案》和《基礎設施投資和就業法案》等。但其實這是自相矛盾的:這些法案大都能符合上述第一點,即他談及的「高科技制裁」內容。假如連《芯片與科學法案》都不被自由派容許出現,那美國還有甚麼剩下來的「國家安全」是需要捍衛的?用這條線去推演,美國很快就會中門打開,那日後還會有自衛之道嗎?

▶️ 台灣聯電創辦人曹興誠、香港時事評論員蕭若元:美國晶片禁運對中國致命:為甚麼中國不可能自主研發晶片?(四之四,中文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OtvF5TlWf8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