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每次看見、聽見無論是牆內、還是牆外,香港人之間的是是非非,都會自動跳過內容,唯一看到的是一個結構。

不是陰謀,不是陽謀,是必然出現的結構性現象。

此刻幾乎每個人都是自媒體發表人,有的有幾百萬受眾,有的只對幾十個熟朋友分享。有的習慣每日分享十多次,有的一年一度。有的用IG、Facebook,有的喜歡Twitter、微博、whatsapp。但本質上,沒有分別,都必然出現過「搵嘢來寫」的情況。如果對社交媒體的點擊構成依賴,無論是經濟上、心靈上、還是其他層面上,「搵嘢來寫」的問題,會更頻繁,更扭曲。

在正常公民社會,或網絡公民社會,「搵嘢來寫」其實也可以很健康。其中一個提供最大資訊的來源,通常都是政府,因為政府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涉及面很廣,同時必然有太多未能照顧之處。網絡自媒體/個人提出了問題,不只是監察批評,同時也是公民參與的一部份。

可惜現在不是。

對《港區國安法》後的香港人而言,這一個「網絡公民社會」對政府的功能,起碼對「新香港」政府的功能,自然不存在。如果在牆內,一來最輕微、與「國安」無關的批評,也可能動輒得咎,有動力作這類監督的人越來越少。二來「新香港政府無法無天是常識吧」,也就是沒有了新聞價值,就像「北韓異見人士要坐牢」,不會為讀者帶來elements of surprise,也就是不會viral,久而久之,讀的人也沒有興趣。

至於在牆外,就算希望對「新香港」施政盡力批判,也必然產生另一批問題。一來很難再有第一手資料,不是絕對沒有,而是訊息來源會相當迂迴,而且風險和在牆內報導分別不大,不要忘記這是實名制網絡時代。二來缺乏了地基,批判很容易就是空中樓閣的大而化之,無論是否主觀意願,都容易變成郭文貴那一類「媒體」,去操作(if not 創作)一個平行/半平行世界。

另一個可以監督的對象是所在國政府。但這也問題多多:一來如果以香港人(無論牆內外)的興趣為基礎,很容易會出現和本地人的誤會,例如以「舊香港是這樣、這裏卻不是這樣」出發,往往令本地人不是味兒。二來如果真的要說當地議題,很難像當地已經有的機構那樣深入,很容易片面而虛浮,慢慢又會唐人街化。

剩下最有相對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的,就是發掘身邊的小故事來放大,而「身邊」本來理應是同路人。客觀效果,一定有一些好人好事會被發現,但根據演算法,也會出現多十倍的對立、撕裂和是非。它們本來可能是茶杯裡的風波,但「搵嘢來寫」之後,風波依然是小圈子的事,客觀效果,卻足以將誤會、負面情緒、人與人之間的失信和怨懟無限放大。

這是數字上可以論證的:本來只屬於副刊下半版corner每週一次的內容,忽然間要成為所有媒體/自媒體的每日主要訊息來源,哪裏有這麼多「新聞」?本來的大台消失了,卻變成每人一個媒體,哪裏有那麼多不同角度?

這已經沒有包括其他原因出現的自媒體,不包括或明或暗官方背景的刻意抹黑分化。純粹說自發出現的必然現象,不能改變,不能迴避。結果是甚麼,現在才剛剛開始。

沒有解決方法。只知道到我要「搵嘢來寫」的時候,寫國際,寫人生,再沒有可寫就不要寫。互勉之。

▶️ 王立、沈伯洋:Google、Facebook、YouTube演算法如何被中共網軍一一攻破,成為大外宣基地?(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SnBR4un-ZY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