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台灣國寶級雕刻大師朱銘選擇以自殺方式終結生命,享年85歲。新聞說他久病厭世。

朱銘出身清貧,是少數兩岸三地、台灣藍綠陣營都尊敬的大師,而要達到這個門檻,自然需要行內的殿堂級地位。記得十年前,認識一位香港公關權威,經常在朱銘身上「做工作」,希望將他的作品多帶到中國大陸和香港,背後自然有統戰意味。而朱銘成名於台灣民主化年代,適逢台灣最需要國際名片的階段,而他在台灣開啟自己的私人美術館,也有書寫自己故事的藝術意義在內。

能夠拉攏朱銘這級數到兩岸三地活動的人,不會是一般公關,背後必然聯繫到財團、政府和跨國機構。這種有高度統戰價值的華人很少,可以相提並論的,令人想起饒宗頤和楊振寧。

饒宗頤教授是長居香港的漢學大師,精研敦煌文化、甲骨文,精通琴棋書畫,學術地位無庸置疑。大概在他80歲之後,兩岸三地各界陸續將他捧上神壇,由出現「饒學」,到香港特區政府建立「饒宗頤文化館」,到各地收藏家紛紛爭奪他的字畫,到以饒宗頤命名星星,到香港特區政府給予大紫荊勳章,固然都是難得的殊榮,但也看到明顯的操作。

饒宗頤住在我家附近,記得昔日飲茶時,不時看到他和家人。有時候,他身邊一位女子會向侍應派利是說「教授給你的」,可以是禮貌答謝,可以是派頭,視乎觀點與角度。饒宗頤文化館我到過很多次,不知甚麼時候開始變成青年旅舍,據說一直未能自負盈虧,而整個場地和饒宗頤的扣連,客氣的說法是頗為unnatural的。

楊振寧曾經是全球華裔科學家的共同偶像,他如何被兩岸政府爭奪、統戰,最終在80歲高齡娶得嬌妻的傳奇故事,已經不用多言,早前在回憶系列也有談及。去年他在太太安排下,舉行百歲大壽生日派對,近年依然不時發表評論,科學性越來越少,政治性越來越多。作為諾貝爾獎得主,他的榮譽更多,也有以楊振寧命名的星星,近年中國大陸大專院校以他命名的地方如雨後春筍。至於與他共同獲獎的李政道,雖然也有回中國大陸,但就低調得多,只有以亡妻命名的「䇹政基金」支持大學科研工作。

絕大多數歌頌大師的人不會理解楊振寧的宇稱不守恆原理,也看不懂饒宗頤的敦煌學研究。相較下,朱銘的雕塑已經最容易看懂,起碼知道他一生追求藝術突破,但要真正領略背後的意境,同樣不是三姑六婆屈小姐所能。華人大師上了神台後,還有多少屬於自己?楊振寧和饒宗頤一百歲之時,究竟有多快樂/不快樂?不知道。只知道就算不快樂,在體制下,他們也沒有途徑告知,因為公眾早已不當他們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人。

朱銘用道別的方式,告訴大家他晚年不快樂。於是世界發現,原來大師不只是被供奉的牌匾圖騰,也是一個人。

這一點上,反而能真正活出自己。一路好走。

▶️ 張錦滿:讓親人有尊嚴地走完最後一程:如何在台灣家中,為太太進行遺體告別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jm5Vj13S8k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