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香港誌】混血兒:何東在華洋之間的香港社會地位 (Patreon)
Content
值得注意的是,港英當局在建構本土精英的過程中,原來也保留了建構「種族」定義的彈性。
何東在1908年被拒購入山頂白吉特住宅時,被當時的行政局言明要當「華人」看待。但二十年後,金文泰的港督批文,卻沒有清晰說明是特許這位「華人」在山頂居住,所以邏輯上,也可以說金文泰那時已不當這位混血兒是純種/華人。
換句話說,究竟混血兒是否洋人、四分之一混血兒是否華人這類問題,香港政府從來沒有「政策」決定,而是觀念建構主導的。何東本人常強調「中國根本沒有純種原住民」,並以此說服殖民當局,其實也是建構主義的民族觀。
何東花園以中式樓閣出現於山頂,正是這種身分建構的一部分,自此這類中式為主、內部受歐式影響的建築,開始被樹立為管治精英的形象。學者羅永生研究與何東齊名的另一香港大老何啓時,形容他是「以民族主義促進與殖民主義合謀的香港精英」。何東何嘗不是如此?
何東花園應如何被保留,固然值得關注,但假如不同觀點的殖民地歷史因為種種原因被按下不表,這更值得憂慮。
主權移交後的主流香港歷史,基本上屬於民族主義的線性史觀,認為華人經過不同形式的抗爭,逐漸從殖民者手中爭取到應有的地位。在這過程中,何東等人作為香港大老,堪稱「民族之光」。
但事實上,「以華制華」這類建構本土少數精英的政策,並不代表本土群眾得到認同;它鞏固了殖民優越感和社會階級,卻又不一定會引起群眾不滿;為何香港人一度貌似十分受落,一直是政權避而不談的盲點。
不少前英國殖民地獨立後,經過連年動亂,懷念起當年殖民體系等級森嚴的社會,這反映一個政治不正確的假定,就是「以夷制夷」指導下的文化優越感,似乎足以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化其他制度上的缺憾。
時至今日,這種特質在管治階層當中完全失去了,對「如何調節大眾對向上流動的期許」、「如何建構能為大眾接受的享有實質特權的精英身分認同」這兩門管治藝術,已不能被特區政府所掌握。結果在重重期許落差下,就是政府提供更多社會福利,社會也不會穩定。
何東花園之值得保留,正是要為那個政府不能言明的什麼,作一個歷史見證。
▶️ 國際梟雄第三集:何東爵士【六之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H2ptqkyzwY
*改編自沈旭暉發表於《明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