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Artists Posts Import Register

Content

香港經貿辦(ETO)昔日舉辦「香港節」的另一重點,理論上是把香港文化產業推廣開去。例如2012年10月,駐新加坡經貿辦在星州舉行為期一個月的香港節,重點項目包括美酒佳餚,以宣傳香港作為「美食之都」的形象,亦有香港與日本話劇大師榮念曾、佐藤信聯合導演「靈戲」。2014年6月,駐美國經貿辦於波士頓美術館放映香港電影《激戰》,作為該年香港節主題活動,及後又於麻省舉辦龍舟比賽。麻省首位華裔州議員陳德基在活動上發言,指自己的父母均是香港移民,並強調「香港對美國的經貿發展亦十分重要」,這種聯繫,正是香港政府希望宣傳的。

然而,從拓展軟實力的角度而言,就算是2019年前,香港節的職能始終有其局限。

香港節官方主導的色彩濃厚,民間難以參與,相關活動的思維頗具官僚味道,而未能滲入民間層面,一般海外人士對香港的印象,並未有明顯改善。雖然香港節宣傳的華洋共處、中西交匯等陳腔濫掉,確是香港開埠以來的傳統,但少有觸及主權移交後興起的本土藝術作品,而後者不少是「政治不正確」的。

研究軟實力的法國學者Frédéric Martel指出,軟實力是由民間自發建立,而非由政府推動。雖然從南韓近年軟實力大幅拓展的成功可見,政府的促進功能,亦非常重要,但歸根究底,如果由官方主導,就會變成大外宣。香港政府的宣傳方法,究竟能幫助香港文化「走出去」多少,業界人士當心裏有數。到了現在,HKETO淪落到要邀請肥媽到英國「唱好香港故事」,居然將她宣傳為類似Aretha Franklin 那樣的「world-renowned」殿堂級R&B歌手,更是令人慘不忍睹。

多年來被視為香港主要競爭對手的新加坡,亦有舉辦類似「香港節」的「新加坡節」,目的同樣是要向外推廣自身軟實力,和打造國際大都會形象。新加坡節的形式亦跟香港節大同小異,同樣是以電影、美食、歌舞、設計等藝術為主打,再加上一系列跟當地商人的講座和座談會。新加坡節似乎規模更大,首屆於2005年在倫敦舉行,2007年在北京和上海舉辦第二屆,投入的資金升了約六成,耗資1500萬人民幣、動用了14個政府部門,新加坡政府亦多次為活動召開新聞發佈會造勢,不會像香港節那樣,完成了也少有本土香港人知道。

不過資源的投放,並非新加坡節和香港節的最大差別。有一個議題,是香港和新加坡永不能比較的,就是身份認同問題。

曾聽不少新加坡政府的朋友談及新加坡節,都說重點其實是提醒旅居各地的新加坡人不要忘掉祖國,無論他們在讀書也好、做生意也好、乃至已入籍其他國家也好,都歡迎他們回新加坡效力。所以在新加坡節,會安排最好的新加坡廚師預備頂級新加坡美食,讓他們回味家鄉。

但移居海外的香港人,不少都是因為逃避九七回歸而走,近年海外港人後代、海外香港學生等,更是反國教運動、雨傘運動等的堅定支持者。假如香港節只是宣傳官方那一套,對他們毫無吸引力。有海外香港朋友曾獲邀到ETO舉辦的類似節日演出,他說十分抗拒和出席的特首合照,也不敢給朋友知道,但同樣情況,就很少在新加坡節出現。到了2019年之後,更是平行時空。

▶️ 新加坡《消失中的香港》網主Sean Goh:作為香港文化粉絲,看到國安法後「新香港」,非常悲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yjc6KEW1Ms

*改編自沈旭暉發表於《明報月刊》文章

Files

Comments

No comments foun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