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回憶 651】心理學角度,為甚麼香港長者都不喜歡保存文物? (Patreon)
Content
承接昨日談及的 Erik Erikson 人生八階段理論,再回顧這個家庭系列談及的一些題目,往往另有所得。例如香港長者普遍不愛保留文物的現象。
線性 linear 思維,長者的答案一定是「土地問題」,說香港居住地方淺窄,哪裏有位置放那麼多舊物,所以一定要斷捨離。由於香港的居住地方無論和外國、還是中國大陸相比,確實都是非常小,這個解釋聽起來一定不會不合理,於是就很少下一代會去深究。
但如果深究多一步,就會思考上一代會不會是因為歷史原因,才不希望留下某些見證。雖然這同樣是相對線性的解讀,卻已經觸及心理學範疇。由於中國大陸是極權統治,以鬥爭、運動治國,上一代就算自己沒有承受過,也一定充滿陰影,不知道將來會不會又出現更誇張、更上崗上線的政治運動。昔日任何外國聯繫,在極端時候,哪怕是一張和外國人的合照,都足以被判為「特務」槍斃。所以可能為免麻煩,他們認為還是及早處理掉,一了百了,以免不知道什麼時候連累子孫。
基於同一思維,他們同樣會擔心自己和中國大陸政權的淵源,哪怕只不過是和中國大陸親戚的通信,在另一方的眼中,到了極端時代(例如麥卡錫主義盛行時候的美國),同樣足以成為「罪證」。如果下一代不排除日後在外國生活,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什麼個人歷史,就隨它去吧。
問題是這些思考,可能是潛藏的,當事人自己不會承認,卻因為童年、青年、成年後的不同陰影,往往作出看似不相干的決定。
不過更 non-linear 的是,這類陰影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不一定在相關的範疇表達。
例如看見一張和童年摯友的舊照,可能因為自己經歷了政治運動的衝擊,對人性失去信任,於是條件反射的,就認定一切曾經親密的人都會出賣自己。所以無緣無故,對方只是沒有聯絡、而不是有任何劃清界線的行為,也會要撕毀這張照片。
又像因為對自己的存在價值失去了信心,看見讀書時代追求理想的痕跡,可能會覺得羞恥,只希望從未存在過這一頁,反而沒有丟臉得那麼徹底。
這些 dimensions 在其他國家當然也存在。但畢竟在過去幾十年,最刻意扭曲人性的國度,就是以某國最有代表性,令某國人的心靈創傷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非常迂迴的,都超越了一般心理學所能解讀。
越是嘗試深入代入不同家人的角色,去了解歷史,越有這種慨嘆。
▶️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Spike Lee 政治心理學入門:回音壁效應:「深黃」、「深藍」真的還是「黃」「藍」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7nWPOKVw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