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深度評:經典復刻 🇬🇪】 史太林的故鄉:格魯吉亞哥里城導覽(二)獨裁者的專用火車是這樣的 (Patreon)
Content
1991年前,格魯吉亞是蘇聯的一部份。俄語依然是不少上一輩當地人的日常溝通語言,通行於高加索一帶,我們在當地所聘的老司機帶我們穿越格魯吉亞與亞美尼亞兩地時,也是以俄語問路,言笑間,好像回到他們眼中那個美好的年青歲月。
與他在車途上聊到脫俄後的生活,他頗有感慨,對於昔日的共產信仰與今日的親西方社會基督教精神,他似乎更投入於前者。他在言談間不經意流露對蘇聯時代的懷念,不知這是否他們一輩人的普遍感受。
不過對年輕一輩而言,投奔歐美,才是他們這一代的憧憬。另一位我們在當地所聘的年輕司機從前在美國留學,故說得一口流利英語,他對上一個時代明顯沒有戀棧,對史太林亦不存好感,這個紀念館對他而言,不過是個景點,幫助他努力儲錢,等待再出國的踏腳石。
當日參觀這故居的人不多,零星落索來自不同國家,其中倒是有一內地團專程來拜訪,卻在館內無視導賞員的講解,自說自話地以普通話進行雙語同步但不同內容的導賞,我們只能以精神分裂或元神出竅的方式繼續進行遊覽。
生於1879年12月21日,史太林出身頗有聖經故事(耶穌)的影子,出生在名不見經傳的小鎮,爸媽都篤信基督,父親是位鞋匠,10歲就入神學院,按此走勢,他理應成為虔誠教徒。不過,他後來沒有成為傳教士,反而成為當代革命份子。
這個紀念館也傾向於對史太林歌功頌德,這裏分為三個部份,最突出的是一台史太林專用的火車車廂,當然少不了展覽廳和他本來的居所。先從這個綠色的車廂說起,雖然在今日看起來一點也不豪華,不過以當代標準看來,有一應俱全的傢俬,也是舒適有餘。車廂外的俄文字,其中一個看似中文字「中」字,令不少中國遊客對此甚感興趣。
據說史太林不愛以飛機作交通工具,故這個專用車廂是特別為他而設的,供他出巡使用,從火車各樣擺設看來,生活還算簡樸。不過,作為蘇聯領袖的代步工具,火車必須有防彈玻璃作保護,免得外訪時成為射殺目標 (雖然史太林有多於一位替身),此外車內加設了專用冷氣,冬暖夏涼,在當代來說是非常先進的設計。
展覽室中大部份也是他的生平照片、圖像及文獻,大概按時序排列,年輕時的他一臉英氣 (Photo: Young Stalin),換在今日可能有與Lester BB一較高下的條件。展示的照片中包括與媽媽、妻子及孩子一起的照片,展示了這位大獨裁者人性化的一面,卻沒有提他孤獨的結局。
這與在第比利斯的格魯吉亞國家博物館 (Georgian National Museum) 所演繹的重點明顯有所不同,在博物館3樓紀錄了在蘇聯佔領期間的各項實際數字,在1922-1952年間,超過10萬格魯吉亞人被清洗、逾30萬人被驅逐出境。這個史太林帶來的黑暗時期,在國家博物館中有展示為歷史一環,在哥里城則被刻意埋藏起來。歷史(History) - 包含了His及story兩字,主體(His)是誰,決定了他選取的故事角度,國家首都的取態與哥里小城的角度,就來得截然不同。
(待續)
*改編自沈旭暉 吳凱霖 JET Magazine 文章
▶️ 蘇聯改革開放失敗,只因沒有香港:為何中國對香港忘恩負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6kCs0RKTmY